内网登录|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中学政史地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发布时间:2011-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柴红艳 

中学政史地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政史地组

2003年初,SARS病毒肆虐全球,国人为之震惊.举国上下,群起抗非典;大江南北,同心治病魔。痛定思痛,专家们在探求SARS病原时惊呼: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其实,人类对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摄取,造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的事例何止如此。98年的洪魔,近年来各地不时出现的洪涝灾害,全球范围内日趋沙漠化的趋势,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的上升等等,似乎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警告人类:别太贪婪了!在此背景下,环保教育提上日程。这不仅是某一行业某一学科的责任,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历史学科同样责无旁贷。

当然,由于片面强调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过分看重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能力的生产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日益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面前,自然界对人类的回应与报复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单薄。因此用环保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寻找中学历史教学与环保教育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形成良好的环保导向,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是本文希望探讨的核心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摄取与掠夺上,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第一个切入点。应当承认,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农耕与游牧文明自不待言,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科技革命,也始终难以脱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窠臼。蒸汽机的发明,打破原有大自然的宁静;电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推广,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逐渐失去应有的和谐。三次科技革命造就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纷争与失衡,成为危及人类存亡的最大隐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强调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应以史为鉴,阐明其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这方面,我们尤应重视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职能。以我国为例,在建国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政府提倡的“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围湖造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引发了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地沙化、洪水泛滥;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资源开发政策,乱采乱挖之风到处蔓延,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小矿等。以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十五小”为例,仅1996年一年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关而不死,死而复燃。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起码的目标要求是: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由于人类的野蛮掠夺,造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另一切入点。无论我们认可与否,大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的。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古楼兰文明的消失,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垦牧的一个惩罚;黄河在历史上的多次改道及如今“地上河”的形成,甚至98年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有中国传统政治经济重心的东进与南移,都可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除了人与自然的作用与反作用外,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使命,还存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历史学科中吸收营养,古为今用,以史鉴今,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老祖宗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儒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儒教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与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自然。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后汉书.章帝纪》注引《礼记》)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这是当今环保教育所应追求与提倡的思想境界。

不过,更为重要的在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观。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与研究者们对现代文明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并提出了超越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位子上,实现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利用技术开发替代品,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即资源增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产业,加强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实现信息增殖,构建良性的生态文明意识。

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基于本职的角色去探讨环保问题。事实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有赖于政府行之有效的强制性环保政策出台;另一方面,需要全体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共同营造一个“人人为自然,自然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这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应持之不懈的永恒话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