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播撒心灵的阳光
发布时间:2012-09-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白丽洁 

播撒心灵的阳光

初为人师,我始终感到困惑:现阶段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到底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最近有幸拜读了《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一书,有如醍醐灌顶,走近教育家,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走近教育家,才会看到自己的渺小。

从《我的成长之路》开始,我便被深深吸引,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程红兵的成长之路,是学习之路,是思考之路,是探索之路,更是他思想的成长、成熟之路。书中,时时处处闪耀着教育家的光芒,睿智的见解,平实的思想,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拂过障眼的云烟,洗涤浮躁的心灵,让心灵逐渐纯净。

“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上。”

由此可见,牵引灵魂是教育的真谛。而语文作为一门文学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它担负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与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新的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今天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高素质呢?程红兵认为理想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专门知识,包括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特殊技能,即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实施、评价的能力,更要具有职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这无疑是新时代下对理想教师最好的诠释。

对这个结论,程红兵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更新他的知识结构。”

“拥有实践性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用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

“优秀的教师总有一种不懈的向往追求,他们拥有一种不竭的动力,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宗教承担的精神。”

“优秀的教师具有专业情操。那就是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爱,时时处处为孩子着想,为孩子一生负责,有一种强烈自觉的的生命意识。”

“理想的教师看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情感和独特需求的生命体,他们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他们身上有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意识,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思。”

“优秀的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思想者、探索者。”

程红兵还引用了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来阐释自己对理想教师的理解:“先生(李叔同)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要。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先生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希望,所追求的吗?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更是灵魂的交流和心灵碰撞的火花。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当时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