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发布时间:2011-09-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石丽洁 

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石丽洁   武进庙桥初初级中学  

关键词:未成年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      转化

摘要: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不良行为或劣迹性的高发期,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学习他们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有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儿童。下面谈谈影响未成年学生品德行为的因素和如何促进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变。

一、影响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因素    二、促进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的和煦春风吹拂祖国教育的每个角落时,学校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部分未成年学生因家长外出务工忙于挣钱,个别家长醉心于打牌,父母离异,独生子溺爱,而对子女不加引导,放任自流,造成个别学生无所事事,打电子游戏,进网吧,说话不文明,不懂礼貌,不守规矩,自觉性差,打打闹闹,惹是生非等不良品德行为,严重影响了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认真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新经验,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消极作用极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或者带坏其他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不良行为或劣迹性的高发期,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学习他们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有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儿童。下面谈谈影响未成年学生品德行为的因素和如何促进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变。

一、影响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未成年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强,或者追求低级趣味,都可能导致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但是未成年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形的精神需要。也会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未成年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守歧视,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些未成年学生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辛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直接原因。

此外,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未成年学生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二、促进未成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变

1、确定适宜目标,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

动机由需要所激发,但并不是有了需要就一定会激发动机。只有当需要指向于某个特定目标或对象时,才能激起相应的动机,因此,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就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学校而言,德育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需要水平,在一个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新目标,激发学生新的道德需要,逐步达到目的。

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因此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把学生较低级的需要引向较高级的需要。对于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要设置他们能够做得到、想得到的行为目标,积极引导他们去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就体验。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内化的前提,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自去感受、思考和实践。

2、改进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教师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各种丰富有趣味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和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

3、加强道德实践,使学生获得良好品德经验。

教师在传授道德规范知识或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应当为学生创设一定条件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不是纯粹的“自我反省”。道德实践离不开个体道德环境,它同样依赖于社会和教育者提供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同和实践道德规范,实现社会得到个体化,使学生对道德要求的接受不只是表面的、被迫的、顺从的,而是通过认同与内化,把这种认识变为需要、信念,成为推动行为的内部力量,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重视道德践行,获得更多的道德行为的成功体验。

4、引导内化,促进学生对良好品德行为的认同。

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明确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灌输的对象。只有加强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把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狠抓强化,巩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个体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外在行动,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基本手段,当一定的道德行为稳定地、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在强化和内化的基础上,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就是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道德行为,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得以巩固和持久。

6、联系家长,落实学生良好品德行为。

教师利用学生家长会对各位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知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子女的方法。同时,在校推行班级学生日历档案,每位学生每天均有档案在身边,教师把学生每天在校的情况如实的反映在档案中,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通过档案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家长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庭都能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落实,有效的杜绝了学生进网吧和游戏厅。

7、呼吁社会,关心学生良好品德行为。

学校的内外环境,学生受到影响较大。学校在每月都与派出所、政府等取得联系,争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对校周边环境尤其是网吧、游戏厅进行排查和整治,对来校滋事的社会闲杂人员进行了惩治,学校还通过倡议书、广播等形式在街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给未成年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创设一片净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我们要用爱心、恒心、细心去关心他们,呵护他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以新的姿态、新的风采,开拓学校未成年人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的新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