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多媒体的利用
[内容摘要] 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实用性、共享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把思想政治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政治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政治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中华民族文化时,先播放张艺谋拍摄的2008北京奥运的宣传片资料,让学生在宣传短片中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魅力,简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特色的一些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然后导课:同学们在刚才的短片中看到了哪些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为什么我们中华的古文化会有这么灿烂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是由谁创造的?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又如讲“感受社会变化”的内容时,先放50年前常州面貌的照片,接着放30年前的,20年前的,10年前的和现在有关常州基础建设、居民的吃、穿、住、行等一系列照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家乡常州变化如何?我们的国家变化如何?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用课本知识的方法,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政治教学学习内容大都是枯燥而又生硬不容易理解的事件,好象又离同学们的生活比较远,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现象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亲近社会中自觉服务社会的内容时,对于自愿者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可以用图片、真实故事来感染学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中国青少年自愿者行动的一些活动和丛飞、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特别在演示这些图片和感人事件时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并从小事做起:如乘公交车时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孕,做一个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文明有礼的好学生、好公民。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受到刺激并从真实故事中受到感染、启发,从而树立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
又如讲授“拥护党的领导”的内容时,可播放一些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断及人物照片资料,如电影《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雷战》、《地道战》等,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党的光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后喜共悲。也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做为一个党员的人格魅力及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对党的热爱感激之情。还可以播放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些成就的图片和歌曲,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党、拥护党的强烈感染.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一些社会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中华文明时可具体介绍“万里长城”,先播放有关介绍"万里长城"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万里长城"象条巨龙盘在崇山峻岭之上,外观宏伟、庄严;整体结构复杂;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万里长城"作什么用?在地处高山峻岭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万里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从而感受人民的力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真实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又如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可播放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随地吐痰,破坏公物,闯红灯,漫画演示乱讲脏话、乱扔垃圾等现象。短短几个画面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不守社会公德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不守社会公德的认识,了解了不讲公德,不讲文明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遵守公德的教育。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实用性、共享性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在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甚至请人代做,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他绝对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诸多稗益,只不过是成为教师装点门面的一种手段,也不利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而后资源共享;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利用电教代办费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了。当然所有采取"拿来主义"的课件、现成的课件功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或者溶进执教者的意图,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与加工,才能达到真正有利于教与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