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怎样避震
地震时室内避震原则: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平房避震: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楼房避震: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
——高楼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
——教室内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体育馆、影剧院避震: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室外如何避震
据新华社北京
——操场避震: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街道上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过街桥等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开阔地避震:躲开人流,就地卧倒或蹲下。
——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司机应及时停车。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遇到火灾时逃生: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遇到燃气毒气泄漏: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被埋压如何自救
新华社北京
被埋压时,尽量保存体力,不要哭喊,不要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也可以在节省体力的基础上,采用敲击水管或倒塌墙体的办法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怎样援救被埋人员
新华社北京
怎样判定幸存者位置?首先请当地灾区居民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判定被埋压人员位置。
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救人时要避免被埋压者遇到伤害。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被埋压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如何保障幸存者安全
新华社北京
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因此,现场急救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几分钟最为关键。
一旦发现被埋压者,首先要暴露其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
幸存者需要进行特殊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于激动。
在家遇地震莫恐慌 做好安全措施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如果地震很急和很迅猛时,最好躲到空间较少的卫生间。因为卫生间管道多,尤其有粗厚的下水管道起支撑作用。卫生间空间比较小,墙面倒塌后会形成比较大的间隙供人躲藏。反之,如果躲在空间面积较大的房间,墙壁倒塌砸伤人的机率就很大,所以地震了最好躲在卫生间。
同时,尽量避免逃到厨房,因为厨房有煤气管道等,门窗玻璃,碗筷等容易发生意外!同时,要关闭电源、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要乘电梯。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家庭室内避震:
1,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要重在下、轻在上。高大家具上方不要堆放笨重物品。
2,将灯具、挂钟等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掉下伤人。
3,清理杂物,使房屋内、门口、走廊通道畅通,便于震时人员逃离。
4,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悬挂的灯具。
室外人员的应急防震行动
地震发生时正在室外的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墙、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此时人员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以免砸伤。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收听关于震情和行动指南的广播。
平时的防震应急准备工作当政府有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后,人们应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应急防震准备。主要工作有:
1,在家里或学校教室内采取安全加固措施。例如加固立柜防止倾倒,固定柜门,防止物品掉下伤人,用透明膜或胶带贴玻璃,防止碎片伤人,将重物低位存放。加固梁柱、屋顶和水泥板墙。保管好危险物品。准备消防灭火器具。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增加室内安全程度。
2,和人民防空应急一样,要备好个人应急包和帐篷材料。
3,按照家庭、学校或单位的应急分工预案,确认工作职责、搞清学校或家庭的安全部位,以便应急躲藏、避难。
4,学习自救、互救、灭火、抢修、找、抬伤员的技能相知识。确定邻里、单位人员震后集中的位置、制定应急抢救的计划。
5,学习地震之前的预兆知识:如井中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大气中出现异味,飞鸟、家畜惊慌、电线之间有火花、室内有蓝光、荧光灯被点燃等。人人都要知道立即报告的途径。但绝不能预报“地震了!”,也不要相信“有地震”的传言。
地震可以预报吗
1.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前自然界有时会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井水冒泡、翻腾、变色,湖(井)水位突升突降,动物行为异常变化、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1)井或泉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
(2)动物行为异常
一些动物(如蛇、鼠、狗等)的某些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容易感知地下深处和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引起动物的震前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极度紧张、惊慌恐惧、焦躁不安、狂奔乱跑、惊叫哀鸣或不思饮食、不进栏(圈)等。一般而言,动物的行为异常多数发生在震前24小时左右,临震前1-3小时内达到高潮。
地震前动物前兆
震前动物有前兆,
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
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
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
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
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
鸽子惊飞不回巢。
并不是说动物有反常表现就一定是地震前兆,所以,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慌张,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3)地声与地光
地声与地光,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在大震快要来临时,匆匆跑来向人们发出警报。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
——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2.地震能否预报
(1)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测预报的过程。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配资料图片:地震预报的仪器 )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上开始较早,但由政府组织的地震预报研究和决策很少。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要求下,开始了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地震预报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的成因及其复杂,地震前兆现象也很复杂;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6-7级大地震发生相对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我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