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1-09-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严敏玉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理论”探析

一.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孩子的个性都要得以充分的张扬,但这种要求同时也可能为一些不良现象提供温床,一旦一种不良现象出现,而没有及时纠正,根据“破窗效应”理论这一现象可能迅速蔓延。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处于人生发展特殊阶段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弱、好奇、逆反心理强、易于受同伴影响等等。这些特点都助长了“破窗现象”的产生。

(二)概念界定

1.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午自习的时候,我到班上想利用这个时间与孩子们交流一下,一进班我发现女生小A的座位空着,问了周围的学生得知她因为玩手机的事被叫去办公室了。一进办公室听到班主任说:“我有没有说过,不准课间用手机?”很勉强的“嗯”了一声,“手机没收,你先去自习。”小A:“……”班主任:“还不去!”小A很不情愿的往外挪。之L老师说:“现在初中生基本上都有手机,他们毕竟自制力不够,带身上就会不自觉的想发信息、玩游戏,而且很多孩子下课时间游戏没打完、短信没发完就会占用上课时间,影响很大,以前强调很多遍了带可以,没必要不许使用,但是一点用都没有,只好杀一儆百。”利用大课间时间,我和班上几个孩子了就手机问题交流了一下“你们为什么带手机来学校?”“我妈说在学校有什么事联系方便”“家里能随时掌握我动向呗”“我家远路上有什么事安全一点”。“老师对你们在学校用手机有什么规定吗?”“上课还有课间都不可以用”“那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呢?”“中午时间可以用”“放学以后路上用”“可是你们好像并没有遵从规定哦?”孩子们沉默……“为什么在课上会要用手机呢?”小A:“我的MP4掉了,想告诉家人”“难道不记得班里的规定了嘛?”低声说道:“还有很多人也玩的”“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遵守大家的约定呢?”“老师,其实课间为什么也不可以用呢?那不是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嘛!”“就是,我们经常课间用的,从来没被老师抓过,所以……”我猜测性地说:“所以以为上课也不会被抓?”大家默不作声,算是默认。

通过孩子的的想法我意识到,当规则划定的禁区大了,下课之后学生会处于学校的各个地方,由于教师人员力量有限,如果一个学生使用了手机,他被“逮个正着”的可能性极小,那么,他就会认为禁令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实行或者存在一个侥幸心理。这样等于玻璃已经破了一块,其它的再破几块已经无所谓了。如果课间违规并未有任何惩罚,将会给学生一个课堂上玩手机与课下时间里使用手机一样“不算违规”的错觉,并最终在课堂上玩手机。因此,笔者认为,禁令的禁区应该适当改小一些,比如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或者再放宽一点,禁止在课堂上开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在预防破窗效应方面不应当一味的画出各种各样的禁区,并且为了达到绝对的效果拼命的将禁区越画越大,这样反而起到了反面的作用,增加了破窗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能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禁令范围适当的缩小,减少破窗的机会,也就是掐断破窗的源头。这也是在破窗发生之前的一种有效预防对策。

案例二:下午孩子们刚进行完一场篮球赛,一分险胜,大家都以亢奋的心情开始上一节语文自学课,打铃后好不容易安静了点,不知谁忍不住冒了一句:“XX太帅了,那两分绝杀,没话说!”声音不大但气氛一下又被点燃了,讨论声越来越大,我在后面暗暗着急。这Z老师并没有立马大喊安静,而是说:“同学们,上次家长会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C同学会背《琵琶行》全文,咱们让她试试好不好?”C腼腆的站了起来,这时教室安静了许多,她低着头微微清了下嗓子,开始流畅的背诵起来,不时的挽一下耳鬓的碎发,渐渐的孩子们的眼神从怀疑浮躁变得歆羡平静,当C最后一个字落音,掌声热烈地响起经久不息。这堂课余下的时间里,孩子们非常认真的自习着。

Z老师告诉我,“其实孩子都是纯真可爱的,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那样的情况下强行叫他们安静是没用的,只能悄悄的转移他们的注意,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让他们真正平静下来,进入上语文课的状态,而且那个女孩子是后进生”

笔者认为Z老师的处理方法是非常聪明的,既成功的阻止了破窗的进一步发生,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最终达到让孩子们平静下来、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初中生这时正处于叛逆期,所以当时如果强制性的让学生安静,势必会有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也会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就算这样可以在表面上平复学生,但很快就会故态复萌,慢慢的又会吵闹起来,并不能达到真正让他们静下心来的效果。这时候后进生的表现反而会比老师的话更有效果,他们是同伴,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心理状况较为相似,一些行为话语更能触动到内心深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破窗效应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一个因素,但这时,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力反向运用,用来解决破窗,而不是让它加速破窗的扩大。还有一点其实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都有体会的,在集体中,特殊学生的话会比老师的话更为有用,有些问题教师强调多遍都没有效果,但班级当中的特殊学生一句话常常会立即改变很多同学的行为。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他们反抗心理出现的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教师命令式的话语只会起到反向效果,同伴反而能起到一个正面促进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管理中教师应当学会利同伴影响。

案例三:早上我一到教室,发现小B在前面的多媒体设备上操作着什么,一问才知道,班主任罚他这周每天准备一个计算机小知识,或是小作品,在中午自休的时候展示给同学看,我问道为什么,小B说:“……我在信息技术课上捣乱。”旁边的小A说:“老师小B真是厉害呢,我们有什么电脑方面不懂得问他他都会吔!”

班主任说:“其实这个惩罚方式是我和信息技术老师沟通后,一起想出的办法,小B在计算机方面很擅长,还拿过市里的奖,所以计算机课的内容他基本上早都会了,但是也因为这样,他会在课上调皮捣乱、妨碍别的同学,带动几个他的“兄弟”,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很混乱。这样罚他是想让他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同时让他明白应该利用特长帮助同学,而不是一味的扰乱课堂。”

之后我再听班上的信息技术课,发现小B不仅不捣乱了,还会在完老师的任务后,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更可喜的是班上另外几个类似的过分“活跃”学生也开始转变。我和小B谈到他最近的变化,他还是那样很酷的丢下几个字:“我现在更有劲了。”

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处罚方式可行并有效,阻止了破窗效应在小B自身发展方面,乃至整个班级范围内继续发展,而且这种方式比体罚或是一些无针对性的方式更具长远的效果,不仅仅只是让小B知道自己做错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条弥补过失的可行途径,减少学生在意识到问题后的不知所措,长此以往下去这种不知所措会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麻木、无所谓,在弥补的过程中让他尝到到用自己特长帮助同学的甜头,其实小B现在真心的帮助别人,并且从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体会到了被需要,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老师的针对性处罚对他以后的行为方式做出了正确的引导。

因此,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当具有可教育性及可弥补性。学生犯错后,其所受的惩罚应对完善其人格有益,应对其今后发展有益。例如可以让其利用其特长为同学、班级服务,或使其承当一定时间数的劳动等。这种惩罚措施的意义在于学生一方面既会被惩罚的权威所威慑,而不敢于继续犯错;另一方面,他又能感觉到改错的可行性,因为他可以从惩罚措施中看到希望,可以品尝到转变的甜头。我们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不只是要他们明白这样做是错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正面影响。

三.结

从这些教育现场获得的例子看来,在破窗效应的不同阶段应当注意的要点有:

(一)破窗发生之前的预防应当谨小慎微、划出范围大小适当的行为禁区。在划定行为禁区时,要据不同事件的具体情况,划出最适当的范围,当范围过大时,就增加了出现破窗的概率,从而加大了发生破窗效应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范围,让学生自由支配并不是一种纵容,反而是对破窗效应的预防。

(二)破窗发生过程当中的抑制方面切不可硬性堵。当破窗现象发生时不少教师会急于制止其发展下去,于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去堵截现象,但常常适得其反,所以当遇到破窗现象时教师应当冷静下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同时考虑学生的立场,疏导学生情绪,转移学生注意力,在疏导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同辈群体以及特殊学生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化解破窗效应的方法不是堵上“破窗”而是打开“好窗”,变堵为导。在堵“劣”的同时也堵住了“优”,打开“好窗”让“优”得以发扬,通过“优”的壮大来遏制“劣”滋生才是更好的选择。

(三)破窗发生后的处罚要关注行而有效,具长远意义。初中教师面对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有加大的浮动性,因此在处理上要十分谨慎,我们倡导的处理,是希望能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正面推进作用,不论怎样的处理都应是以爱学生为出发点,目的都应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首先应当沟通,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产生了愧疚感,教师应提出一项可行的并有意义的处罚措施,让受罚学生在弥补过失同时,形成一项正确的认识。只有起到了深层次的作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防止破窗效应的继续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